聚焦“十四五”规划 我国旅游业将有这些大变化

2019-09-20 12:07  阅读 808 次浏览 次

日前,多地纷纷启动“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十四五”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2021-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个时间正值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拐点,中国正处于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更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国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以下简称“41号文件”),表明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其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预见,文化和旅游产业将会迎来下一个十年黄金发展期!那么,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当前我国旅游业现状:

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发展,旅游成日常生活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增长,旅游不再只是特定阶层和少数人的享受,逐步成为国民大众日常生活常态。据数据统计,2018年全国旅游市场稳步发展,各地积极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从2012-2018年旅游行业数据来看,全国旅游收入保持着两位数稳定增长。2014年全国旅游收入达3.73万亿元,同比增长26.4%,达到近几年来增速峰值,2015年增幅相对有所放缓。随着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冰雪旅游、文创旅游等,2015-2018年中国旅游业收入增速不断提高。

综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旅游业发展态势,2019年旅游经济运行预期为相对乐观,旅游经济将总体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60.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10%。入境旅游人数1.43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29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和2%。国内居民出境旅游人数约1.6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全年将实现旅游总收入6.52万亿元,同比增长9.3%。

image.png

中国出境游市场不断扩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消费升级推动,签证、汇率以及航班等多种便利因素影响下,我国出境旅游热依然持续。特别是二三线城市新增了大量国际航线和签证服务中心,出国越来越方便。2014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2018上半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713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5.0%。

image.png

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同时,中国游客购买力也相当惊人。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2017年我国国际旅游支出达1.3051亿美元,相比2016年增长7%。据预测,到2019年,中国人境外旅游支出将达到1.5亿美元。

image.png

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在全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形式也被越来越多人青睐。目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从零星分布向集群分布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向更多适宜发展的区域拓展。数据显示,2012-2018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从2012年的7.2亿人次增至2017年的28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2%,增长十分迅速。据测算,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乡村产业的新亮点。到2019年上半年,全国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已经超过15亿次,同比增加10.2%。

image.png

2012-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增长十分迅速。其中,2013年、2015年、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游客营业收入都达到30%以上。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到了7400亿元,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随着生活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发追求精神享受,回归自然,无疑会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到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一片大好。仅上半年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这一数值超过2018年全年收入,今年乡村旅游收入将顺利突破1万亿。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了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农民可以就地就近就业,还能把特色农产品变礼品、特色民俗文化和工艺变商品、特色餐饮变服务产品,增加了经营性收入。一些地方把民房变民宿,农家庭院变成农家乐园,增加了财产性收入。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发掘独有的稀缺资源,有效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image.png

“十四五”规划编制在即,我国旅游业发展有何新趋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那么,回顾“十三五”旅游业的发展目标与趋势,“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产业又会有怎样发展趋势呢?

从“十三五”来看: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2。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3。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

4。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球旅游规则制定和国际旅游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image.png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表现为:

1。消费大众化。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推进,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助游、自驾游成为主要的出游方式。

2。需求品质化。人民群众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

3。竞争国际化。各国各地区普遍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参与国际市场分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纷纷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旅游市场全球化、旅游竞争国际化,竞争领域从争夺客源市场扩大到旅游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4。发展全域化。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科技、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

5。产业现代化。科学技术、文化创意、经营管理和高端人才对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更加广泛。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四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通过结合“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目标与趋势,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image.png

1。产业融合成为主流发展趋势

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其中文旅融合建立在文化和旅游的的差异基础之上,文化可以丰富旅游的内容,提升旅游的精神内涵。《“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加速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深化改革,创新文旅融合新模式。

2。全域旅游引领旅游供给侧改革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十四五”期间,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将不断提高,传统的以展示自然资源为主的观光旅游已经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文化旅游日受青睐。在全域旅游引领下,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优化旅游供给体系,完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努力实现由旅游供给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转变,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3。科技赋能驱动文旅业态新变革

“十四五”期间,随着5G技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的应用将带来文旅产品生产方式、新产品形态、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革新,将推动文旅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超越传统旅游规划的业态模式,满足市场精准供给的更多新业态将应运而生,旅游业态设计将更有效的符合时代诉求,真正起到规划引导的作用。

4。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文旅产业新格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伴随逆城镇化潮流的出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扶贫攻坚工程等项目整合发展。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的乡村城镇化进程,要求建立良性的城乡互动关系,其中旅游就是关键媒介。通过旅游带动城市消费和城市人口进入农村,优化乡村产业和人口收入结构,构建旅游引导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村地区逐渐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旅游空间的新格局。

十四五规划编制在即,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肩负新时代、新趋势下的全新历史使命,未来,文旅产业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本文地址:https://www.twzxjt.com/1231.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天武咨询的公众号,公众号:twzxjt
版权声明:文章源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