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购物的完成,不是伴随着“现金还是刷卡?”这个问题,而是“微信还是支付宝?”
纸币仿佛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而今天传出的,工、农、中、建四大行同时内测“数字人民币”的消息,算是给纸币未来长久的缺席带来了实锤。
早在今年4月中旬,就传出过央行数字货币在4个城市的农行内测的消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市场情绪上扬震动。但由于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一直是高度保密的项目,被传成为内测对象的机关单位都三缄其口。没有透露任何有效的信息。
此次再传内测,而且参与内测的银行增加、城市增多,可以看出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要么进入了尾声,要么按下了快进。
总之,数字货币要来了。
说起数字货币,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比特币。而比特币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还只是一种投资标的,没有起到什么货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银行搞这个,是为了让我们理财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今天讨论的,世界各国银行都在积极研发的,是央行数字货币。
但是央行数字货币,就是货币本币。只是流通中的现金(M0)的替代品,因此发行的数量完全可以“随心所欲”,也不具备任何投资功能。
不过不用担心,这个所谓的“随意发行”,并不会带来通胀,因为数字货币的发行一定伴随着等价现钞的销毁。
在技术层面上,比特币的核心是去中心化,但是央行数字货币则是完全的中心化。在这个层面上,央行数字货币跟比特币算是背道而驰。
比特币的“去中心”概念由来已久,而货币的中心,不就是央行么。但是比特币面世10年,各国央行都没慌,怎么最近纷纷加速了研发?
这恐怕是因为,“去中心”不可怕,中心不是自己比较可怕。
数字货币不依赖纸币,原本就被当成了“去美元化”的有力武器。现在美国连这个都想要领跑,各国当然要纷纷冲进赛道。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截至今年1月,全球66家中央银行中,有80%家正在研究数字货币,10%即将发行。
除了“去美国化”,数字货币成为大势所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便宜。
随着科技的发展,造假技术之先进,对现钞防伪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纸币的铸造成本也在逐渐的升高。而且纸币的寿命有限,流通一段时间后,旧的旧,破的破,还得印新的。
数字货币完全没有这两方面的问题。
对于早已习惯微信/支付宝支付的我国老百姓来说,纸钞其实早已经“不翼而飞”了。
那么央行要搞的数字货币,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首先,央行电子钱包不需要互联网,手机只要有电,没网也能支付。避免了店家信号不好,二维码怎么刷都不出来的尴尬局面。
其次,央行电子货币是法定货币,严格来说是不许拒收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普及,主要还是由于方便。但是有人不接受,非让你付现金,也不犯法。
央行电子货币虽然依托于手机,对于部分老年人,或者对新科技不敏感的人,甚至没有手机的人群来说,也是不能用的,但至少合法的商家是没有理由拒绝你使用央行电子货币的。
但是,对第三方支付来说,最需要警惕的一个大区别,就是央行电子货币可控的匿名。
第三方支付工具虽然也只是需要手机就可以完成,但是拥有一个传统银行账户是必须的。支付宝和微信的钱包功能,都需要一张实际存在的银行卡。
这就导致了无论大小,你的每一笔交易都会是实名的。在这个大数据收集泛滥的时代,你用微信支付/支付宝买了根葱,都有可能在其他app里看到卖葱的广告。
使用央行的电子货币,那支付信息只有央行可以收集。如果你想买一些隐私但是不违法的东西,完全不会在央行以外的地方留下痕迹。
当然了,既然叫可控的匿名,意思是对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匿名,如果进行金融犯罪,那追查起来易如反掌。
这样听起来,央行数字货币好像严重威胁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江湖地位。
其实不然,支付宝目前的用户超过10亿,而且有人已经用了10年,这样的用户粘性轻易是不会倒下的。支付宝跟很多用户的生活已经深度绑定了。
更何况,央行数字货币不是以分一杯羹的心态进入的这个赛道,只是出于发展的必需。
所以解决基本需求就可以了。虽然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先后与滴滴、B 站、美团等平台合作,并计划在美团进行数字货币使用的测试。但它的出发点只是提供多一个选择,并不会为了挤掉其他的选择搞出什么花样。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早已不是它们唯一的功能。
支付宝和阿里系各平台打通,渗透到了生活服务的领域。而且还有蚂蚁花呗这种数字货币并不具备的支付功能。
目前支付宝和微信,大到饭店、酒店,小到菜市场、个体户,基本都已经安排上了。让这些商家全部接入收取央行电子货币的设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央行电子货币的内测,选择了生活缴费,这种收取的一方是事业单位的使用范围。
因此,央行电子货币在国家层面上的影响,比在老百姓日常生活层面上的影响要大很多。
对我们而言,唯一的影响,大概就是能用来数的“钱”越来越少而已吧。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文章源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