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税务总局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自4月1日施行。《公告》明确加大对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等六大行业企业的留抵退税力度,将退税范围从增量拓展至存量。
政府工作报告预计,今年留抵退税规模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将全部直达企业。专家认为,加大留抵退税力度将增加企业现金流,对制造业等留抵税额较多的行业形成利好,且有望提升科技创新企业研发积极性。
01
1.5万亿元退税细节公布
今年增值税继续担当减轻企业负担的主力,而方式改为退税。
增值税实行链条抵扣机制,以纳税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进项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当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会形成留抵税额。这笔留抵税额按国际惯例应该退还给企业,但受征管水平等因素影响,为避免骗税等造成税款流失,2018年以前中国企业只能将这笔留抵税额结转到下一期来抵扣,并不退税。
为改变这一现状,2018年以来中国探索构建一套适合国情的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其中,2019年4月开始,试行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对符合条件企业的部分增量税额予以退还,但这不涉及巨额存量税额,增量税额退还也打了折扣。
在经济增速放缓叠加疫情冲击下,不少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等经营困难,急需国家政策扶持。如何更精准更有效地支持企业纾困,实施巨额增值税留抵退税成为国务院首选。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宣布1.5万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后,仅隔半个多月,在近日国常会部署后,《公告》正式对外公开,宣告了1.5万亿元退税政策落地实施。
这1.5万亿元退税资金并非“撒胡椒面”,而是针对特定对象,且有明晰的条件。根据《公告》,享受这次退税的对象分两类,一类是面向所有行业的小微企业(含个体户),另一类是面向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六大行业的大中型企业。
与此前不同,根据《公告》,上述享受退税的小微企业、制造业等六大行业不仅可以从4月起。按月全额享受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而且可以在今年内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
02
提振制造业及科创企业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琦分析,留抵税额规模大的行业多集中在设备类制造业,以及化学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纺织等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占工业企业总留抵退税额10%以上的有3个行业,分别是电子设备制造、交运设备制造和电气机械制造,全部是设备类制造业。化学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和纺织业留抵退税额占比都在4%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比也较高,约3.1%。”他说。
据董琦测算,假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行业结构类似,2022年设备类制造业有望获得超6000亿元退税,上游原材料制造业将获得退税额超2000亿元。纺织行业可获得约600亿元留抵退税,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可获得约500亿元,电力行业可获得约430亿元。
此外,留抵退税对于初创型科技企业而言也是“及时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解释,初创型科技创新企业的特点是先期投入了大量资金,存在大量进项税,但短期内没有投产和销售,缺乏销项税。在此种情况下,如果实施留抵退税,将极大提高科技创新企业研发积极性。
03
中央财政4000亿元已拨付地方
国务院明确,中央财政在按现行税制负担50%退税资金的基础上,再通过安排1.2万亿元转移支付资金设立3个专项,支持基层落实退税减税降费和保就业保基本民生等。其中,对新增留抵退税中的地方负担部分,中央财政补助平均超过82%并向中西部倾斜。
专家据此估算,地方承担的7500亿元退税资金中,中央财政补助平均超过82%,即中央负担超过6150亿元,地方实际承担的退税资金不超过1350亿元。
财政部介绍,首批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的专项转移支付4000亿元已于3月21日下午下达。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关于下达2022年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有关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下称《通知》),4000亿元退税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已经分配给31个省份、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比如,江苏省获得378.71亿元,广东省(含深圳市)获得364.84亿元。
除了上述4000亿元小微企业退税资金外,中央财政还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8000亿元。财政部表示,这笔专项资金根据相关工作进度也将尽快下达。
为了管好这笔巨额专项资金,目前财政部制定印发相关办法,明确专项资金分配备案、预算下达、资金调拨等管理要求,完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做到留抵退税政策可细化、可统计、可分析。
另外,包括上述4000亿元在内的专项资金,均纳入财政直达资金范围,实行动态监控,防止闲置挪用,确保退税资金直达市场主体、对地方的补助直达市县基层。财政部还建立资金预拨机制,逐月预拨、滚动清算,保障地方国库动态存有半个月的退税所需资金,并压实省级财政部门主体责任,保障退税“红包”及时落袋。
来源:新华社、第一财经、中国证券报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文章源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