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1日举行闭幕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获表决通过。至此,中国未来5年至15年发展定下总路线图。这是中国开启新征程的蓝图,更是国人共同的行动纲领。
这是一份有“现代感”的蓝图,指向一个更注重高质量发展的中国。
当今世界,GDP增速早已不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唯一标尺。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劳动生产率高还是低,能否实现绿色发展,都是评判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避免“唯GDP论”,集中精力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官方多次强调,当前中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最新通过的路线图越发凸显了这一理念。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国罕见地没有设置具体经济增速目标,只将GDP指标值表述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在中国五年规划史上还是第一次。
不以具体增速目标做“硬约束”是一个更加明确的信号,表明今后中国将把重点进一步转向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这是一份有“幸福感”的蓝图,指向一个更注重民生福祉的中国。
中国向来主张“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要求抓住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基本民生。疫情蔓延时不惜成本、不计代价救治每一个生命,经济面临巨大冲击时仍千方百计消除绝对贫困,都是“人民至上”理念的体现。
站在新发展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中国未来15年远景目标中占据的位置越发醒目。
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到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从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到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规划纲要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人”的关注,这种价值观将日益体现在今后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
这是一份有“未来感”的蓝图,指向一个更注重科技创新的中国。
靠传统产业竞争已经成为历史。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5G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人类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日益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比拼。
根据规划纲要,未来5年中国创新能力要“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将达到7%以上。
中国决心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计划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此外,中国还将在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对中国来说,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不仅意味着补齐关键领域的科技短板,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经济安全,更是进军科技强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的象征。
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处于发展进程中关键时刻之际,这张总路线图既体现了中国的强国新愿景,也为全球带来了海量新机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放合作的践行者,中国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将给世界经济持续贡献新动能,助其走出疫情冲击后“更上一层楼”。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有哪些?
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包括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关键核心技术要实现重大突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另一方面,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宏观主题基本符合我们此前的预期。新的五年规划将更关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结构更加优化,同时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面临更多挑战,进一步淡化或设定较低更灵活的增长目标
本次会议并未提及到2025年要实现的具体经济增长目标。如我们此前所述,在外部环境更具挑战性、经济潜在增长率放缓的背景下,我们预计新的五年规划将进一步淡化或设定较低且更为灵活的GDP增长目标(5%左右)。
不过,我们仍预计政府可能会设定一个较高的新增城镇就业目标,如在2021-2025年间增加5000万。会议提出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包括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等。
将科技和创新作为核心支撑,产业优化升级有望提速
如我们预期,十四五规划要求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们预计十四五规划将提高研发(到2025年达GDP的3%)、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鉴于科技领域面临的限制可能增多,预计中国会计划加大在基础研究、前沿科技领域研究和存在瓶颈的技术攻坚方面的投入。
虽然会议并未直接提及“中国制造2025”,但会议仍将升级产业结构、建设制造强国等作为重要目标,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对后者而言,十四五规划可能会加大对包括5G网络、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在内的“新基建”投资。
“双循环”强调提振内需,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不出意料,十四五规划将“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作为未来5年的核心战略,并着重强调了提振内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面对外部挑战和脱钩压力,中国还计划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提出在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取得“重大进展”。
我们认为这意味着政府将进一步通过放松户籍限制和土地改革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将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中小微企业就业,改善公共服务,持续推进基建投资(如交通、公共设施、医疗、水利项目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企改革。
会议强调了绿色发展和降低碳排放
中国在不久前宣布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之对应,五中全会也要求到2035年在碳排放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十四五规划中,我们预计中国将设定更为严格的环保和排污标准,包括继续提高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以及进一步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之对应,相关的环保设备、服务和投资可能会持续快速增长、超过其他公共投资领域。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文章源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