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中和愿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2021-10-23 13:38  阅读 162 次浏览 次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如何理解碳中和愿景,如何实现碳中和,势必成为我国实现低碳绿色转型、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重要考量。

聚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乃至生态危机的必然抉择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和发展危机。2020年,南极气温首次突破20℃。据科学家预测,到2040年,北极冰川也将全部消融掉。全球变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后果。

“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变暖也在影响乃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反思。“碳中和”概念自1997年问世以来,在西方逐渐走红,实现了从“前卫”到“大众”的转变。

2018年10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运输和城市领域展开快速和深远的改革。在此背景下,“碳中和”概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其也被称作“净零温室气体排放”。碳达峰、碳中和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根源在于目前各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限制碳排放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此,世界各国纷纷行动起来,2015年达成的《巴黎气候协定》改变了此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立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构建了基于“国家自主贡献方案”的“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由此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参与范围最广的全球减排协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方案的发展中大国之一,而且不断提出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这也展现出我们的信心与决心。

坚定确立碳中和愿景,是我国彰显大国风范、展示大国担当的使命和责任

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这样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来说,减排压力更加严峻。减少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使用,对我国产业结构布局、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利用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对于公民个人生活、出行方式都会带来深刻变革。因此,我国的碳中和目标充分彰显了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大国担当。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国家都是在实现碳达峰后才提出碳中和目标,如欧盟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碳达峰,美国2007年实现碳达峰,均承诺将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美欧均有50年甚至更长的窗口期。而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且碳排放峰值约相当于美欧之和,减排和转型时间紧、任务重。可以说,中国的承诺是充分自我加压、自我革新的结果,是根据自身国情和能力作出的最大努力。

中国的碳中和承诺对实现全球净零排放至关重要。经济分析公司“剑桥计量经济”指出,即使不考虑其他国家,仅凭借中国的承诺,全球变暖在2100年前就将被限制在约2.35℃。中国的承诺也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国家,日本、韩国等纷纷宣布了本国的碳中和目标。中国在履行自身承诺的同时,还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能力范围内的支持,深化气候领域南南合作。可以预见,中国顺利完成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将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重要贡献,也将为全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果断持续推进新能源革命,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关键抓手与实际驱动

新能源革命是“碳中和”的核心。过往每次引领世界进步的革命,其后都大幅提高了全人类的福祉。“碳中和”浪潮的兴起,可能意味着能源革命的到来。传统化石能源的体系由资源禀赋决定,其成本具备一定的刚性,甚至由于资源稀缺性的问题,其成本会波动上升。而由技术驱动的新能源具备陡峭的降成本曲线,我们可以憧憬一个绿色环保且更具经济性价比的新型能源体系。在万物电动化的浪潮中,本轮能源革命将涌现一批伟大的公司,万亿级的投资机遇蕴含其中。

在人类历史上,每当新的能源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时候,往往预示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爆发,从而催生世界格局的重新构建。英、美两国正是抓住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先后崛起成为世界的霸主。如今,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结合为特征的新的工业革命,成为了全球格局改变的新契机。在这次工业革命中,中国史无前例地站在了领跑者的位置。当前,我国的碳排放约85%由能源活动产生。实现“碳中和”,改造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 一方面,要对传统高耗能工业进行节能环保改造,降低排放,同时对于存在刚性碳排放的工业过程,研发碳捕捉技术以实现事后减排; 另一方面,要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在能源生产环节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在终端能源消费端尽可能提高电气化比例,在交通领域尽可能普及电动车、氢燃料汽车。我国强大的新能源产业可以确保在经济稳步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为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不断持续贡献力量。

本文地址:https://www.twzxjt.com/3739.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天武咨询的公众号,公众号:twzxjt
版权声明:文章源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