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聚集实体经济才是真正的突出主业

2018-01-29 11:34  阅读 942 次浏览 次

12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国有企业应该聚焦实体经济,进一步提高质量效益,要瞄准国际标准,提高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

国企聚焦实体经济,毫无疑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导向。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要稳定,要有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冲击和困难的能力,就必须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把实体经济的基础夯实。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发生风险。

对国有经济来说,要想发挥国民经济支柱的作用,就必须聚焦实体经济,把实体经济作为国有经济的主攻方向、发展重点,在资源配置、产业布局、投资规划、创新创造等方面,提出更加明确的目标,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和引领作用。

事实也是,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房地产市场过度发展、资本市场行为不规范、经济金融关系扭曲、暴利行业增多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出现了实体经济被边缘化、产业资本向非实体经济领域大量转移、实体产业盈利能力大幅减弱、实体企业不断加剧的问题。这其中,国有企业没有把重点聚焦于实体经济,而是也象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过度追逐眼前利益、暂时利益,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国有企业定力好、定位准、定向明,不跟风投资、跟风发展,实体经济就很难出现今天这样的问题,产业资本也不会大量撤离实体领域。

也正因为如此,国资委要求国有企业聚焦实体经济,优化经济布局,瞄准国际标准,提高质量效益,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在实体经济遭遇比较大的困难、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不足、其他所有制资本都在等待观望的情况下,只有国有企业率先聚集实体经济,把投资的重点放到实体领域,使实体经济的活力增强,才能够激励和鼓励其他所有制资本转向实体经济,从而使实体经济重新成为投资的热点、关注的重点、发展的着力点。

shiti.png

首先,国企在产业定位上必须聚集实体经济。前些年,国企也普遍出现了产业定位不清、主业不集中的现象,特别是央企,多数都有房地产业务板块、有各种金融板块、有扩张需要的非主业板块。因此,在央企中,业务交叉的现象十分严重。所以,聚焦实体经济,把主业做强做优做大,必须是所有国企都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把重点放到以实体产业为主的主业上来,不要再分散力量去做一些非实体产业的工作。不事关国计民生的非实体产业,应当放给其他所有制资本去做。而且,在实体经济方面,国企也要把重点放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和创新领域,真正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

其二,国企在推进改革上必须聚集实体经济。目前,第三批国企混改的试点名单已经确定,一共是31家,其中中央企业子企业是10家,地方国有企业21家。加上此前推出的试点企业,总数已经达到50家。从试点企业的情况来看,也突出了实体经济这个重点。这也意味着,在国企混改方面,也在聚焦实体经济。需要把握好的是,对处于竞争领域的国企,应当尽可能地放弃国有控股权,让其他所有制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控股。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搞活企业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到实体产业中来,增强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一旦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信心增强了,实体经济的活力就会增强。

再者,国企在引领创新上必须聚集实体经济。对国企来说,增强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力度,尤其是尖端科技和技术,应当成为聚集实体经济的主要落脚点。因为,有些创新,民营企业是没有能力或者动力去探索的,只能是国有企业去完成。相反,可以依靠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完成的创新,国企则可以尽量少介入、少参与,从而形成国企与民企的双向联动机制。所以,国企应当把聚焦实体经济的创新放在高尖端领域和难点领域,真正发挥国企的引航和引领作用。

最后,国企在国际化之路上必须聚集实体经济。瞄准国际标准,也是国资委给国企提出的要求。很显然,瞄准国际标准,也必须聚焦实体经济,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1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和产品,并在管理上瞄准世界一流企业、一流标准。必要时,可以与民营企业一道,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形成有效的国际市场竞争机制,避免恶性竞争、自相残杀。

shiti.png

总之,国企聚焦实体经济,是一种非常好的导向,它不仅能够让国企的定位更准、发展的目标更明,也能有效调动民营企业投资实体经济的积极性,真正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强实体经济的抗风风险能力。

谭浩俊 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

本文地址:https://www.twzxjt.com/100.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天武咨询的公众号,公众号:twzxjt
版权声明:文章源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