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互联网电商的爆发引发第三方支付异军突起,到2011年央行颁发首批支付牌照,此后,第三方支付市场步入高速发展期,成就了支付宝、微信支付、易宝支付、汇付天下、快钱等一大批支付企业。然而,随着上述因素的蔓延,第三方支付逐渐进入应用成熟期,增速趋稳、创新空间收缩。
那么在新的发展阶段,第三方支付这条拥挤的赛道还有哪些创新空间有待挖掘?当今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两大驱动力。因此,在金融制度趋严的前提下,很有可能迎来新一轮支付科技的创新浪潮,近来,区块链、智能投顾、Fintech等科技驱动型金融业务的热门也正在于此。
1、二维码支付不断完善远程支付场景,近场支付逐渐爆发
据普华永道《技术制胜,场景为王——拥抱移动支付新浪潮》研究报告显示,根据支付信息交互方式的不同,移动支付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前者是指通过具有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移动终端实现信息交互,进行资金转移,主要包括射频、蓝牙、红外线等,如NFC支付、HCE云闪付等。后者是指通过移动网络,利用短信、GPRS等通道与后台支付系统建立连接完成支付,如二维码支付、移动网关支付等。
近场支付虽然争议不断,但它正在悄然崛起,业内人士普遍持有乐观的态度。
今年8月,央行支付清算协会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标志着二维码支付非正式“开闸”。此外,通过与生物识别技术的深度融合,指纹支付、刷脸支付、眼纹支付等新型支付技术正在崛起。
整体呈现二维码支付不断完善远程支付场景、近场支付逐渐爆发的态势,因此,支付方式的快速演进是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受理端及综合金融增值服务或迎新契机
在上述所述的背景之下,相关业内机构预测,随着多种支付方式的放开和丰富,支付产业链的受理端及其延伸的综合金融增值服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信息安全服务机构迎来发展契机,其成长基础在于二维码支付面临多方未知风险,机构风控能力和业务规范能力仍是监管层关注的焦点。
海量支付数据为盈利打下基础,其成长基础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带动更多碎片化的个人及商户数据呈现,能够为征信、营销等综合金融服务提供支持,从而有可能创造新的利润模式。同时,这也是近期较为人们熟知的第四方聚合支付行业存在的天然基础。
政策红利结束之后,数据驱动的增值服务包括营销、征信、理财、保险、基金、众筹等或将成为支付企业新的增长点。但数据的价值产生于2个环节,一是数据的积累与沉淀,目前已经产生一些以数据交易为生的企业;二是数据的挖掘与应用,从衍生出多种增值服务解决方案,目前,这一领域仅有少数企业有所布局。
因此,在融合的大势下,由单纯的支付业务向多元金融服务的转型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当下思考的重要课题。普华永道《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支付公司认为,其四分之一强的业务将在2020年前被金融科技公司夺走,84%的支付公司已将金融科技作为自身的战略核心,35%的支付公司已创建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同理,这也是滴滴、360、乐视、携程等有志于做平台和生态布局的企业,积极(甚至是必须)申请或并购支付牌照的原因所在。
3、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应用,引发“跨境支付”探索新热
在前期市场培育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由于政策红利、人口红利等因素,导致主流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支付与前沿科技的融合方面动力不足。但随着支付市场整体进入应用成熟期,支付科技的驱动力将显得尤为突出。
近期,英国渣打银行、新加坡央行、伦敦金融科技公司SETL、全球审计巨头德勤,以及国内的微众银行、华瑞银行等相继涉足区块链支付项目。此外,据腾讯研究院研究数据显示,过去3年中,区块链技术吸引风投资本超过14亿美元;超过80%的商业银行表示将于2017年之前启动区块链项目。
区块链有望对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产生变革性影响,并且主要应用领域为跨境支付。今年10月,澳洲联邦银行和富国银行首笔采用多区块链的跨境交易产生,交易涉及88包棉花,总金额35000美元。
腾讯研究院指出:区块链技术公开、不可篡改的属性,为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提供了可能,具备改变金融基础架构的潜力,使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不可低估。支付是资金融通过程中的基础环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金转移,尤其在跨境支付业务上的潜在优势格外突出,在跨国收付款人之间建立直接交互,简化处理流程,实现实时结算,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业务成本,由此推动跨境微支付等商业模式的发展。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文章源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