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要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高质量收官、全面总结好改革成果

2022-03-17 13:56  阅读 192 次浏览 次
2022年3月8日,国资委召开《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标志性成果、规律性认识和前瞻性思考研究》课题开题研讨会。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高质量收官,全面总结好改革成果,系统梳理好逻辑规律,认真谋划好未来思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一定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作为指导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牢牢把握好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希望大家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把这项任务落实好、完成好,取得高质量成果。
会上,改革办有关负责同志通报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展情况、传达了对课题研究的有关要求。中国石油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代表课题组汇报了课题研究方案,中核研究院等5家参研单位作了表态发言,航天科技等12家中央企业介绍了本单位改革亮点并对做好课题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专家组对课题进行认真讨论、全面论证后,一致认为具备开题条件,同意开题。
延伸阅读
国资委明确国企“瘦身健体”重点任务
近年来,国有企业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实施“瘦身健体”,从2016年到2021年年底,中央企业共“压减”法人户数19965户,占中央企业总户数38.3%。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是推进瘦身健体的重要途径。
3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瘦身健体专题推进会,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在会议上表示,要加大房地产、金融、PPP、对外并购、产业园区建设等重点领域投资管控力度,严控赴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
翁杰明强调,要严把新增投资入口。严控非主业投资规模和方向,不得在产业基础薄弱、缺乏资源优势的情况下盲目布局新产业。严控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跨越国境或涉及多国因素的境外项目建设,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举债投资。
此次专题推进会上,对照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对今年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的重点任务予以明确。
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是推进瘦身健体的重要途径。国有经济要做强做优做大,但是如果单个企业层级太多、规模过大,管不过来就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压减工作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力度推进。要完善常态化存量法人压减机制。
会议要求,结合企业战略定位、业务结构特点和技术进步趋势,着眼转型升级需要,与同行业先进企业对标,注重调整优化压减工作标准,以长期亏损、非主业、法人户数多、非必要的壳公司等企业为重点,科学制定年度压减计划和清单,做到能压尽压、能减尽减。
翁杰明特别提到,要突出抓好并购重组后的压减。重组并购后往往带来管理层级增多、法人数量增加,既增加了压减的任务,同时也产生了压减的新契机。要将压减工作与重组并购同步谋划,鼓励“先压减再并购重组”。对已并购重组的企业要进行全面梳理,高标准推动压减,做到“并购一个压减一批”。要严格并精准地控制新增法人。
瘦身健体是否有实效,最终还是要看效率是否提升,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会议明确,要打造精简高效总部。深化总部机关化专项治理,并向各层级企业延伸,特别是通过科学合理授权放权,最大限度精简各层级总部机构和人员,减掉“臃肿”,下决心剥离应由所属企业独立决策的经营事项。
目前,个别国企投资不聚焦,热衷于铺摊子,甚至脱实向虚、违规投资非主业。因投资管控不严不实,一些项目收益低下,已引起高度重视。
会议信息显示,从2016年到2021年底,中央企业共“压减”法人户数19965户,推动管理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地方国企管理层级普遍压缩到4级以内。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两非”“两资”剥离清退完成率超过85%,全国纳入名单的“僵尸企业”处置率超过95%。
在“总部机关化”专项治理行动中,中央企业集团总部部门数量平均压缩超过17%,人员编制平均减少20%。全国国企“三供一业”(国企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及物业管理)分离移交、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各项工作完成率均超过99%,厂办大集体改革完成率达到97.6%。
通过严控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主业投资和非主业投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主责主业更加聚焦,中央企业从事主业的户数占比达到93%。通过参股经营投资自查整改,各中央企业累计清理退出非主业、效益差的低效无效参股股权1099项,收回资金211亿元。
来源:国务院国资委官网、人民资讯
本文地址:https://www.twzxjt.com/4599.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天武咨询的公众号,公众号:twzxjt
版权声明:文章源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