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10时,万众瞩目下的徐州地铁1号线一期正式开通试运营。自此,徐州成为淮海经济区内首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同时也是继南京、无锡、苏州、常州之后,江苏省内第5座迈入“地铁时代”的城市。
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回眸5年多的地铁建设岁月,有一家企业一直默默充当着“幕后英雄”的角色,自重组整合成立之初就带着为徐州地铁建设注入强大动力的光荣使命;顺利完成任务后,这家企业蹄疾步稳、转型思变,在徐州“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部署下找准定位,开创了徐州市市属投融资公司“率先转型、率先规范、率先发展”的崭新局面,成为新时代徐州国资国企改革的先行者。
这家企业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徐州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
率先转型,助力实体产业提档升级
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6.32亿元,同比增长7.48%;实现利润总额1.57亿元,同比增长8.3%,自2013年以来连续6年实现利润过亿元;企业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上缴国有资本收益连续6年位列市属投融资公司之首;截至2019年9月底,资产总额60亿元,较组建之初28.3亿元增长一倍多,所有者权益30亿元,较组建之初9.5亿元增长两倍多,资产负债率较组建之初下降16个百分点……
如果留心观察徐州国投这一系列的业绩数据,或许大多数人在为其取得的骄人成绩啧啧称奇之余,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因素能让一个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在短短9年的时间里“脱胎换骨”,成功转型成一家国有资本控股,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产业投资集团?
“徐州国投善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找准方向定位,并且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谋求自身的转型发展。”徐州国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东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一直以来,我们集团坚持产业投资集团主业定位,大力推动转型升级,重点打造了能源、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市场化开展资产经营和不良资产处置三大主业板块,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实际上,熟悉徐州国投情况的人都知道,成立之初的徐州国投甫一“出生”便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与徐州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要求相比,存在着一些短板,例如资产规模小,实力不强;资产结构差,收益不高;历史遗留问题多,处置难度大;融资渠道少,融资手段单一等等。但是,后来的事实一再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困难和挫折压不垮干事创业的人。当时的徐州国投领导班子通过综合研判,一下子便找准了发展方向,他们发现徐州市还缺少一个主做产业的投资公司,所以一致决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划实体产业发展上面。
转型发展的号角已然吹响,剩下的任务便是实干了。往后的9年时间里,徐州国投不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退出非主业,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大健康、大数据等朝阳产业,并逐步形成了自身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拳头产业。
与此同时,徐州国投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趟出了一条“借力发力”的新路,即遇到自己不熟悉或者不擅长的领域,积极寻找资金、技术、管理实力较强的战略合作伙伴,发展混合所有制,为徐州经济发展引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支持。
率先规范,推进企业管理迈上台阶
追溯徐州国投的创立成长之路,记者了解到,它是于2010年4月在原徐州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总公司、徐州市投资总公司、徐州市城市建设投资总公司三家国有投资公司的基础上,以原徐州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总公司为主体,采取吸收合并方式组建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
后又陆续接收重组了海鸥集团、特种饲料公司、燃气总公司、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家市属企业。近期,徐州市国资委又将14家市级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和1家事改企单位移交划转进来,自此,如今的徐州国投集团由22家企业重组整合而成。
经营好如此庞杂的集团企业,对于任何管理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一向深谙管理之道精髓的徐州国投领导班子便开出了自己的“药方”——“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依程序决策、按决定执行”。
为此,他们制订了8大类别60余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与此同时,为了深入推进监督审计体系改革,徐州国投在市属企业中率先构建了监事会、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群众监督“五位一体”监督格局,形成“查、督、办”工作常态化和闭环管理机制。
作为徐州市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企业,徐州国投在按照市场化和管资本为主的监管要求和构建适应国有资本投资管控模式的要素管理体系方面一直扮演着改革“急先锋”的角色。
在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运营机制的要求下,徐州国投大刀阔斧推进总部功能调整和所属企业重组整合,总部部室由8部2室调整为5部2室,二级全资、控股公司由39个减少到5个,组建完成5大专业化产业公司,构建起以资本为纽带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专业化产业公司—投资企业”三级管控体系。
按照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徐州国投集团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做到“四同步”“四对接”,在市属企业中率先启动将党的建设写进《公司章程》,率先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实施“6317”质量强党工程,荣获全省国有企业党建创新案例二等奖,部署开展“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全面启动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促进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徐州国投集团党委相继在省、市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座谈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由于徐州国投在探索国资国企改革路径方面勇于先行先试且试点成效明显,今年又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
率先发展,服务淮海经济区发展大局
三水交汇古彭城,五省通衢黄金道。徐州自古在交通地理上得天独厚,2015年12月22日,随着一声响亮的火车汽笛声,第一列徐州中欧班列缓缓驶出站台,朝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行进,这仿佛预示着它身后的古城徐州在新时代中再次翻开了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据悉,徐州国投近年来按照徐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向、双线、长线”工作要求,加快构建“一体两翼”格局,与易浦供应链公司合资成立淮海陆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中欧班列的实体化运营公司,实现“统一品牌、统一班次、统一平台、统一政策、统一宣传”,已经形成徐州至二连浩特、至满洲里、至霍尔果斯、至阿拉山口“四线同行、双向对流”的物流通道。
与此同时,为抢抓淮海国际陆港建设的历史发展机遇,徐州国投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徐州市委、市政府同意,牵头成立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致力于把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成为面向徐州市乃至淮海经济区全域开放的自贸港,引领徐州对外开放的新引擎。
“多元化的实体产业投资布局是徐州国投服务淮海经济区发展大局的有力抓手。”徐州国投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姜岩告诉记者,“针对淮海经济区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面对的能源供应不足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提供徐州国投的‘能源解决方案’。”
记者了解到,自2015年3月徐州国投决定切入新能源行业以来,相继在沛县安国镇、朱寨镇建成运营两个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34MW,年均发电5000万度,创利1500万元;与新奥集团合资建成运营徐州第一个冷热电三联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观音机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投资建设了沛县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达产后可年创利润1000万元;总投资约7亿元的新沂市阿湖镇一期90MW风力发电项目今年11月底前可开工建设,建成后年均创利3500万元以上。
除了在新能源产业投资上的“高歌猛进”,徐州国投还把目光瞄准了大健康和大数据等朝阳产业。并通过和澳洋集团、新奥集团、浪潮集团、九次方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为徐州经济发展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支持,累计吸引市外资本50多亿元,真正发挥了“管理之道在于借”的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效果。
过去已逝,未来可期。今日的徐州国投正站在新时代全新的“起跑线”上斗志昂扬、积蓄力量,明日的徐州国投将朝着“主业突出、授权充分、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监督有力、党建领航”的超百亿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进发,并继续为徐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贡献国投智慧。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文章源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