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改革为何如此艰难?国企改革的三大难点告诉你

2020-07-15 11:56  阅读 516 次浏览 次

你有没有觉得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这些年的改革之路异常艰难?
其实何止是中国三大运营商的改革艰难,任何一家国有企业想要进行深化改革,都是困难重重,如履薄冰。
自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改造、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等阶段后,目前逐渐回归到分类改革的思路。
国企改革这么多年,似乎时常会陷入到“思路不接地气、朝令夕改、外行指挥内行、一刀切一棒槌”的泥潭,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1:政企不分,常常陷入矛盾状态。
由于特殊地位,目前不少国企还是执行“行政选拔”干部。有数据表明,53.92%的上市公司的领导人仍由上级政府部门任免和管理,具有行政级别。
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是中央企业,属于中央管理的副部级单位,领导班子由国务院国资委企干一局管理,其中正职由中央组织部任命。
政企不分的背后,隐藏着政府部门的矛盾心理——捧在手心怕化掉(怕国企没活力)、大刀阔斧怕流失(怕政府没约束力)、放到市场怕混乱(怕国企没竞争力)。
原因2:职能过多,背负了额外的负担。
国企身上的负担,主要体现为三个“稳定”:
一是稳定税收。
数据显示,国企每100元营业收入的纳税额是8.55元,私人企业是3.02元,外资企业是3.03元。可见,国企每年向国家贡献了大量税收。
二是稳定就业。
虽然国企创造就业的效率要低于私企,但是在稳定内部就业的压力下,国有企业需要从事很多非核心业务,例如武钢就曾办过养猪场,目的是“充分利用富余的后勤人员,解决职工就业问题,履行社会责任”。
据介绍,国企解决的就业人口在1997年曾一度达到总就业人口的73.4%。后来到2014年,这一比例下降到34.5%,但仍然大于全国就业人口的1/3。

比如中国移动员工总数近46万人,中国联通约23万人,中国电信则是40万人,这还没算上其他为三大运营商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
三是稳定投资和GDP。
国企的投资效率和GDP创造整体比不上私企,但在特殊时期,地方政府与国企更容易达成默契。因此,国有企业成了政府部门实施逆周期调控的核心主体。
正是国企在社会经济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任何一项改革都绝非易事,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不慎重考虑。
原因3:资产敏感,责任人压力巨大。
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一旦因改革不善或者处置资产不当而导致国有资产价值下降,特别是出现旧账变新账的情况,国有企业负责人就要受到负向激励,轻则降薪警告,重则降职处分。

另一方面,国企的负债主要对应着国有银行的资产,这样国企如果想通过深化改革去杠杆,就会有相当部分要传导到国有银行部门,形成不良贷款。然而,国有银行部门本来承担着较大的资本金压力,所以为了规避不良贷款,不一定会积极配合国企。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国企高管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的经营者,又是具有行政级别的官员。而要不要对国企高管限薪,一直是政府部门左右为难的老问题,因为不限薪会引起民众不满,限薪则难以调动高管的积极性。
一边要承受内外部压力,一边要戴着薪酬的“紧箍咒”,带领国企改革的高管们未必都能坚持到底,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
总结
国企改革涉及千丝万缕,绝非一篇短文便能说得清道得明。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挡在国企改革面前的困难主要有三个:制度缺陷(政企不分)、负担过重(职能过多)和活力不足(激励受限)。
也正是受到如此多的束缚,这些年的国企改革就像“戴着镣铐跳舞”,让人有一种凄美的艰辛感。不过,无论改革之路有多艰难,国有企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不会改变,敢于啃硬骨头决心毅力不会动摇,定能做好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强大引擎。

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能乘着“5G东风”破浪前行,争做国企改革的领头羊,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期待!

本文地址:https://www.twzxjt.com/1764.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天武咨询的公众号,公众号:twzxjt
版权声明:文章源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表情